」郑玄《六艺论》云:「孔子既西狩获麟,自号素王,为后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。
如读书,便就文字上格。[12]认识实体的方法是格物。
圣人只说"格物"二字,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。以心验之,以身体之,逐一理会过,方坚实。惟致知,则无一事之不尽,无一物之不知。将此心去体会古人道理,循而行之,[14] 如事亲孝,自家既知所以孝,便将此孝心依古礼而行之。[2] 《大学》第四、五章。
且如见赤子入井,便有怵惕、恻隐之心,这个便是发了,更如何理会。久后会通,粗底便是精,小底便是大,这便是理之一本处。……资本主义否定工人的原人性质,把他们当作工资奴隶,使人类沦落为一般动物。
古之善言人者,无过于此矣。纵使人失去某些禀性,终究人与禽兽是不同的,而且正且通之性永远存在。进入到现代,冯友兰著《新原人》。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底。
在文章开篇,方苞引用孔子和董仲舒之言来说明主旨。历史地看,原××文体在学术史上有确定位置,原人概念亦有确切含义,即推究人之本的意思。
惟天不负人,人自以为累。虽然博文约礼无高低轻重,但根本在仁之目即四勿,即《论语》所载孔子所言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功利境界的特征是:在此种境界中的人,其行为是‘为利底。显而易见,陈廷敬此文虽冠以《原人》之名,但仅有劝学意义,且学理性亦不强,未达及原人的深度,故不属于真正的原人。
原人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,但这个概念在学术领域却有诸多不同诠释。其四,要做到好仁义、弘道德,除了上述工夫外,还需要培养和保持浩然之气。其一,人的本质在道德。总的看,三个版本中的《原人》内容没有大的变化,主要内容如下:其一,持生物进化论观点,认为人乃生物进化而来——生物界为一个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。
第四种指对人予以穷本究原,即探究人之本。所谓‘为利,是为他自己的利。
如,《汉书·薛宣传》有《春秋》之义,原心定罪之言。宗密为佛教华严宗五祖,所作《原人论》共3000余字,为一篇长文,主旨是探索生命本质即人是什么。
厘清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进行学术史考察,进而揭示原人问题的基本特征,对于深化原人问题的研究,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这样,冯友兰将死消解于生之中了,而生的核心乃上述人生境界问题。陈廷敬是清初进士,曾任康熙帝师,亦著有《原人》篇。在此,《记》指《礼记》。在此,原是动词,为穷本究原义。其三,一夫一妻制的理据是男女并重即男女平等。
这三个方面是:其一,宇宙有三重结构,包括三类自然存在物,即天地人与夷狄禽兽。《吕氏春秋》有《原乱》篇,对乱进行穷本究原,从而开创了原××这种文体。
……此常注意即道学家所谓敬。方苞是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,所作《原人》的基本义理有四个方面:第一,人禽之别是全篇主旨。
其间著有贞元六书,其中一部为《新原人》。程廷祚是清代前期理学家,以修颜李之学为主,曾作七原,其中第一篇即《原人》。
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人生境界,特征是顺才顺习。……曰:‘知死生之说如何?曰:‘非苟知之而已。显而易见,章太炎《原人》的语境既不是个体,亦不是家庭,而是民族。总之,一夫一妻制乃天经地义,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始。
在冯友兰看来,人之所以为人者,就其本身说,是人之理。圣人人所为,人胡乃自弃。
失所受而不自知,任其失而不为之所,其积也,遂足干天祸而几尽其类,此三王之德所以侔于天地也与。顾寿白所著《人类学大意》认为:和现代人类的祖先相近而略具人类的特征的,叫作原人(primitive man)。
功利境界是高于自然境界的人生境界,特征是为利。《大学》一篇,首言治国平天下,而必本之于修身齐家,……欲家之齐,则妇惟一夫,夫惟一妇,所谓夫夫妇妇而家道正矣。
其三,好仁义、弘道德的工夫不仅有层次之分,如好仁为仁恶不仁,如好义为义恶不义,而且须时时行之,否则仁义会牿亡于旦昼。王韬是清代晚期思想家,他作有五原,其中有《原人》篇。黑格尔认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,亦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。原人问题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,前述十篇《原人》虽未必涵盖所有相关著述,但它们毋庸置疑是影响最大的代表作,故能够反映中国学术史原人问题的基本特征:其一,将原人的关注点聚焦于人是什么。
道德境界的特征是:在此种境界中底人,其行为是‘行义底。原人概念的厘清 就现有文献看,原人作为一个概念首出于《孟子·尽心下》所载万章所言:一乡皆称原人焉,无所往而不为原人,孔子以为德之贼,何哉?不过,此处原人乃乡愿之人的简称,故原人实为愿人之表达。
原人问题的学术史概观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曾著五原即《原道》《原性》《原毁》《原鬼》《原人》。此文主要内容为四个方面:其一,韩愈的《原人》语焉不详,未达根本,因为其讲到三才各有其主,但既未言及人之本原,亦未言及人性之本原。
董子曰:‘人受命于天,固超然异于群生。对于具体底人说,是人之性。